文评坑 瞎写写

将那山河共挽——评《杀破狼》

      《杀破狼》一文,揉捏了虚构的蒸汽机甲设定和大量文明进化与历史残酷的真实,谱出的是共挽山河的长歌。笔墨挥洒,着实担得上一句“荡气回肠”。

       小说架构宏大的同时,人物刻画鲜明饱满:长庚一身病骨,顾昀一体残躯,串联起前尘阴谋与后文归宿;配角群像亦各有风姿。行文节奏掌控上佳,将那纵越四十余年的故事道来,高潮迭起,收放自如。

       Priest文笔出彩,《杀破狼》颇多金句,与小说整体结合更为浑融。但怕自己还没有达到由句及篇的能力,故而这篇文评还是以人物分析为主。


一、长庚 | 每临大事有静气

       一句“未知苦处,不信神佛”,由了然寄语长庚。

       读来余韵悠悠,不免暇思。此句形容,好像如今的我们,涉世尚浅,没有遇到过拼出血泪还无能为力的时候。也许只有遭遇绝境,遭遇不可抗力,遭遇生死诀别,消磨掉稚气和锐气,才会慢慢寄希望于未知的神秘力量。神佛之信,倒也无关学识眼界。

       相较而言,小长庚年幼时的遭遇决不能称为“未知苦处”,最多是“未察世情”。了然不能算命,尚不知乌尔骨之毒,不知长庚童年苦难。更讽刺的是,一开始看似得道的这位僧人也没有真正超然世外。他的惊惧犹疑,在该来的时候暴露地彻底。僧人知苦处,信神佛,也依旧跳不出红尘樊篱。

       因此,借了然之口对主人公的这句评价,更像是作者站于全局,对她的读者们和自己的交待。

 

       Priest将人物成长的笔墨大多交给了长庚。刚回京的日子,彼时的少年尚未长成,已学会将沉重埋压心底。长庚青春期的别扭只是所有孩子渴盼迅速长大成人,与心爱之人并肩而立的自怨自艾;身世成谜又添一份妄自菲薄;肖想义父的背德感,更令他无地自容。

       直至一切有了回应。

       顾昀,是长庚的神佛。

 

       长庚的救国图存之望,本生于对顾昀的爱恋,又确实于治国之道颇有才能。

       虽然大半部故事都陷在国破家亡中,《杀破狼》的情绪基调却是昂扬的。“世不可避”高悬于顶,此乃家训。故而偌大的侯府留不住,顾帅的势力困不住,长庚行走江湖,得窥人心所向,历世成材,从执拗孤僻逐渐修炼成八面玲珑、人情练达。

       此番羁旅,除了身姿容貌的改变,还让他更容易敞开心扉,逐渐与乌尔骨诅咒和解。同时也为他在后半部入朝堂、治江山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积累。

       另一方面,于天赋上,长庚自小心性至坚,乌尔骨没能破坏他的沉静睿智,邪神之力反而令他内心更加强大。长庚从边塞一颗小苗成长为遮蔽江山的参天大树,从雁北王到雁王到太始帝,力挽狂澜,整顿朝纲,成为大梁中兴之帝。

       长庚即启明,如一道厉刃,剖开末世残破山河,引熹光照亮天下。

 

 

二、顾昀 | 虽千万人吾往矣

       一句“何人知我霜雪催,何人与我共一醉”,是顾昀的醉酒真言。

       既无人知他心中霜雪,何不拂袖而去呢?

       顾昀与谢允不同。谢三公子成人时已经面临南北分立的局面,朝中尚有梁相、甘棠先生等人谋国谋民;而顾帅虽常耳目不便,却有紫流金和玄甲加持,当边境危机朝中无人,顾帅自此走上保家卫国之路。

       Priest塑造的顾昀身上有一种古典英雄的悲剧感。他常怀“为外祖家的江山殉葬”的使命感。这句话是蛟祸时顾昀私下对了然的坦言,至少可以解读出两层含义:一是顾帅始终以臣子自居,不逾君臣之界;二是他对国运有清醒的认识,紫流金倾覆世界时总得拼尽自身血肉力保山河不失。这是顾昀自己的“临渊”之道。

       家世出身为根,家教立身为本。老侯爷与公主的血脉,玄铁营众军之责,从某种意义上说,顾昀没有选择。

       元和帝临终都在慨叹顾昀身上流淌的铁血,劝其惜福知退。自身杀孽与国祚安危,顾昀权衡得清楚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是顾昀的自我选择。

       不畏死,不求生,能挽狂澜则罢,不能则以身殉国,端的是一片豪气干云。

 

       顾昀亦不信神佛,却在除夕祭酒时敬天地,祈袍泽魂灵之安。那是安定侯少有的落寞时刻。

到大沽港海战,众将士举身共赴国难,我第一次对这部小说泪难自抑,不能卒读。

       “凭君莫话封侯事”的下句该是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。

       将军赵友方殉国。

       水陆提督连巍殉国。

       御林军统帅韩骐殉国。

       北大营统领谭鸿飞殉国。

       将军钟蝉逝于前线。

       几位以身为盾保护顾昀、长庚的小将士们殉国。

       无数不知名的士卒殉国。

       自四境兵祸起,至天下太平,将军壮士皆百战死,能十年归乃是大幸。

       《杀破狼》厚重如斯。

 

 

三、群像

       《杀破狼》的群像刻画,可称得上是Priest成熟期优秀作品代表。

 

       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”虽然对李丰的刚愎自用、独断专行、猜忌妒忌心腹诽了无数次,我也为他能在城破时不肯退却而动容。死在京城,那是帝王的骨血和气性,是从他的前辈先祖们身上继承的节义,是为君之道的殉难。

       这与顾昀早年一直以为自己将马革裹尸还的宿命是一脉一体的。

 

       李丰是一位生不逢时的皇帝。Priest为他下的判语是守成有余,收拾烂摊子明显能力不足,继承了父亲的心软多情和疑心病,却没有一条享太平的好命,终生碌碌,眼高手低。

       京城危机暂解后,李丰一时感慨留下顾昀,后意外遇到小太子。这次相会的影响是:“军政离心之事似乎只是一场被人刻意淡忘的涟漪”。亲缘单薄的皇室,却以年幼晚辈勾连起血缘亲情,莫不是一种讽刺。小太子长到八岁竟还不认识顾昀,疏离至此。虽不是隆安帝刻意为之,但也只有李丰有这个权力如此“化解”二人之间的裂痕。顾昀没有选择,既不能记恨君主,本也不会因嫌隙弃山河不顾。小太子的出现,为李丰铺了台阶下。

       抛却皇家身份,顾昀、李丰、李铮,本不至于疏离至此。如若没有猜忌,三辈人之间也该骨肉相连、亲密无间。

 

       徐令与方钦,是一组对照。读书人心怀天下,谁都曾有意气风发报国图强之志,都有为天地立心,为万世开太平之愿。只是出身与自我意志的较量最终决定了二人命运的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方钦陷入的是世家盘根错节的逐利旋涡之中。他没有沈易的“不求上进”,也没有沈易的交友之运,只能在外人眼中的钟鸣鼎食之家中博取一席之地。既依托家族之恩获取名利,也只能结草衔环而报。遇上雁王,棋差一招,气输一节,时也命也。

       人道百无一用是书生,于家国危难之际投笔不能从戎,不过凄凄惶惶然若丧家之犬。而本文中的徐令大人拼着一颗为生民立命之心,硬是在险境中发挥所长。作者籍此也为吾等一届书生正名,令人心有戚戚。

 

       再谈本书唯一着笔细写的女性角色陈轻絮。出入江湖与北蛮,陈姑娘是智勇双全的御姐型人物。陈家悬壶济世,医者仁心。不论是救治乡间穷苦百姓,还是在战火纷飞的前线扮演军医,抑或是对待位高权重的亲王侯爷,陈姑娘皆一视同仁。虽名为轻絮,身不似飘萍,她是所有人最坚实的后盾。大将军战无不胜,雁亲王顶天立地,皆仗其医术,陈大夫也丝毫不居功。

       陈轻絮与沈季平,名字中暗含四海清平之音,是天作之合。

 

 

四、此情长顾

       一句“我到过一生归宿之地,生前身后再无遗憾”,是李旻对小侄儿披露的心声,用来印证长顾二人间情谊再契合不过。同样是主人公之间有一定的年龄差,同样是细水长流唇齿相依,私以为《杀破狼》在情感的细节处理和人物的双向互动方面,要胜于《七爷》、《大哥》和《六爻》。

 

       长庚的执念是顾昀。

       在大漠边城,长庚对顾昀的初心,始于风雪夜的烧刀子,始于沈十六的疼爱,始于安定侯的传说。这是少年对长者的依恋和对英雄的向往。青春懵懂过后,便是经年的思恋。Priest将长庚在乌尔骨强化下的控制欲写得很到位,对内想扮演他的耳目,对外将杀念直指所有伤害他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情之发轫,一往而深。

 

       顾昀的心结不是君王猜忌,不是自身伤疾,触及心底,是当年代他而死的那个孩子——三皇子李晏。那是最无助的幼年,他还不识宫闱血腥,没能护他周全。这是战无不胜大将军心底隐刺。长庚的出现与成长,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遗憾。当然,这与替身无关。伴随着年岁增长,顾昀不断地惊讶、欣赏与赞叹长庚的个人魅力,直至将他视为与自己并肩而立的雁王殿下。

       由于顾大帅骨血里的道德感和自律性,他始终认为自己对待长庚是长辈对待晚辈的态度。直至城破,生死一线时的一个吻。这段极具戏剧张力的情节设计戳破了这位君子心中窗户纸,九死一生后不可推卸的责任感让他开始正视这段感情。从对着带鸡蛋壳的寿面心怀惆怅开始,到因嫉妒而抢走邻家小女孩的竹笛,到国难当头并肩而行,那早已是无关血脉无关辈分的情缘,之后的一切都开始顺理成章。


       待从头,收拾旧山河。

       只是此番,心里多了一人,再不能放下。顾昀戒酒惜命,长庚忍痛制毒,他们因为心中的彼此逐渐与自身的病痛和平共处。

       情之所起,与子同归。

 

       爱生忧怖。长庚初在朝堂长袖善舞,为达目的排除异己时的恶梦是他的惊忧。顾昀是长庚的软肋。如若子熹否定,大是大非面前,长庚决绝如斯,却会心伤。

       而顾昀未对长庚的举动有所申斥,并非徇私,而是一种成全。长庚的政才是安定侯一直以来欣赏认可的。故而Priest虽曾有“相爱相杀”的构思,但最终未实行,大抵是长顾二人在非原则问题上快刀斩乱麻的举措是心意共通的。

       我个人本来极喜主人公同心难同德的挣扎情节,尤其对《杀破狼》原始文案而心怀激荡。但在几番思量之后,也逐渐理解了长顾二人最后没有走向歧路的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最重要的一点是长庚走的不是一条“篡位窃国”之路。Priest赋予他的是超越时代的非凡目光。除了在民生大计上为顾昀勾绘的蓝图,大梁还在“代皇帝”的主持下走上了宪政之路。长庚拓开的是不属于前代帝王,不属于世家、清流、寒门,也包括顾昀在内所有人眼界的政治制度。Priest以此种方式重构历史,圆的是你我心中对泱泱华夏的遗憾。

       先前陷于此中的顾昀,等到这一时,也就不必再分忠于君主还是忠于家国。


       以江山为聘,天下事何妨双肩共挑?


       情之所终,一生长顾。

 



评论(32)
热度(515)
  1.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 落日葵 | Powered by LOFTER